AI時代的職場,需要這9種核心競爭力

發布時間:2025-05-08


今年全國兩會期間,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的民盟、民進、教育界委員,並參加聯組會時強調,“教育,不能把最基本的丟掉”。人工智能時代,“培養什麼人、怎樣培養人、為誰培養人”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顯得更加重要。 

在數字化浪潮奔涌的今天,傳統職業格局的逐漸消逝與新興業態的蓬勃興起,正促使數字經濟時代的人才培養與就業體系發生歷史性變革。爲了更好地應對挑戰,諾獎人機交互研究中心(機構設置在湖南信息學院)開展了專項深入研究,系統梳理了人工智能(AI)時代職場所需的九種核心能力,為高校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提供科學依據。 

技術知識與數理邏輯。AI以算法、統計學、線性代數以及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的融合爲基礎。如果缺乏紮實的技術知識,就難以理解神經網絡、優化算法或數據建模的本質。數理邏輯能力則是調試模型、解決複雜問題的核心。例如,深度學習模型的超參數調優需要概率論基礎,數理邏輯是驗證算法偏見的技術必要條件。 

開放性與發散性思維。AI的快速發展給高等教育帶來了倫理爭議(如生成式AI的版權問題)、技術瓶頸和跨學科挑戰等諸多問題。開放性思維能有效推動跨領域的協作和新問題的解決;發散性思維則能通過廣泛聯想,產生多樣化的想法和複雜環境下的解決方案,是突破技術瓶頸的關鍵。    

專業能力與執行力。專業能力是從業者的堅實基石,唯有精益求精,才能以不變應萬變;而高效的執行力直接影響目標實現、效率提升、問題解決、團隊協作和創新推動,是職業能力構建中的核心要素。 

團隊合作與溝通。AI時代,項目的實現與效應的疊加將變得更為多元和複雜,需要多角色協同合作。例如,數據工程師處理管道、算法研究員優化模型、產品經理定義需求。只有良好的團隊協作和溝通,纔能有效推動跨學科的知識共享與協同創新,實現項目的最大化效應與可持續發展。 

探索與思辨。AI時代,需要我們打破傳統思維,發現新問題和新機會,探索新領域和新場景。AI的“黑箱”特性要求從業者具有批判性評估思維,以得出最佳的方案。這種思辨能力有助於從業者清晰地識別技術的邊界,避免對技術解決方案的過度依賴。 

創造與創新。AI只是工具和媒介,缺乏真正的創造力和情感理解能力。要想在未來的競爭中脫穎而出,必須具備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,敢於突破,才能成為引領變革的領導者。例如,DeepSeek(深度求索)以其技術突破的顛覆性以及低成本、高效率的模式,重構了人工智能行業的底層邏輯,對全球科技競爭格局、資本市場預期與技術發展路徑產生了深遠影響。    

習慣與心智。AI時代,知識快速迭代、信息瞬息萬變,良好的習慣,如終身學習、終身鍛鍊、精益求精等,必將成為信息爆炸與激烈競爭背景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。成長型心智,即堅韌不拔、勇於拼搏、不斷創新、追求進步的意志品質,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應對失敗。 

品德與態度。AI時代,從業者需要面對更多效率與倫理的權衡、公平與效益的取捨。這種技術雙刃劍效應,要求從業者將倫理意識融入技術全生命週期。只有擁有良好的品德和正確的價值觀,才能引導技術向善,促使自身在快速發展的科技浪潮中保持正確的方向,實現可持續發展。 

社會責任。AI的規模化應用對就業、環境和社會公平產生了深遠影響,如自動化技術逐漸取代低技能崗位、大模型訓練中產生的碳足跡、教育資源的AI分配等。因此,社會責任意識成為推動AI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。當前,樹立高度的社會責任意識,已成為未來高素質人才能力構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。 

以上九種核心能力構成了AI時代人才能力的“金字塔模型”。第一層是基礎能力層,包含技術知識與數理邏輯、專業能力與執行力。第二層是實踐能力層,包含開放性與發散性思維、團隊合作與溝通、探索與思辨、創造與創新。第三層是引領能力層,包含習慣與心智、品德與態度、社會責任。這一模型形成了AI時代“價值引領、創新驅動、能力保障”的人才能力體系。

 “AI時代,教育何為”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思考的時代命題。人工智能正在從“工具”向“夥伴”轉變,將逐步形成相互促進、相互伴生的關係,人機協作、跨界融合將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。隨之,崗位需求和就業能力也將迎來新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。可以預見的是,“AI+教育”將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與提升高等教育核心競爭力的“金鑰匙”。